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0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林业   74篇
农学   510篇
基础科学   8篇
  110篇
综合类   767篇
农作物   164篇
水产渔业   234篇
畜牧兽医   258篇
园艺   204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0.95 cm和7.00~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992.
为开发清远麻鸡的多重杂交遗传潜能,突破父母代制种模式的单一,适应市场需求,研究观测了清远麻鸡(♂)与矮小隐性白羽蛋鸡(♀)杂交F1代的羽色、体尺及生产性能指标,重点探讨了杂交F1代羽色的遗传以及生产性能的改良。结果显示:杂交F1代初生时以麻色为主,占比71.58%,杂交F1代的成年公鸡和母鸡均出现了羽色分化或变异;杂交F1代母鸡体重和体型均比其母本矮小隐性白羽蛋鸡更大;F1代公鸡体重小于其父本清远麻公鸡。清远麻鸡与矮小隐性白羽蛋鸡的杂交F1代母鸡具有较好的杂交性能,通过进一步的横交固定选育,有望培育出替代清远麻鸡纯种的父母代亲本。  相似文献   
993.
鹦鹉幼雏病是由禽类多瘤病毒(APV)引起的多种鹦鹉雏鸟死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鹦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PV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VP1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731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制备用于检测AP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制备的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同时与普通PCR进行敏感性比较;使用制备的探针,对经分离鉴定和制备保存的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AP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AP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探针可检测到2 pg量的APV特异性核酸片段;仅APV-VP1阳性核酸显色,呈现阳性反应,而阴性核酸和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均不显色,呈阴性反应。结果表明: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初步诊断。本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开展A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4.
旨在研究引入外来品种与湖羊杂交后对湖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为AH组(澳湖杂交F1代)、DH组(杜湖杂交F1代)和H组(纯繁湖羊对照组)3组,每组分别选取4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羊3只、母羊2只。结果表明,在屠宰性能上,AH组和DH组的内脏脂肪占胴体重百分比、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H组(P<0.05),H组比高于AH组与DH组骨肉显著低于H组(P<0.05),DH组胴体脂肪含量值显著高于H组(P<0.05)。在肉品质上,肌肉剪切力DH组与AH组显著低于H组(P<0.05),AH组与DH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H组(P<0.05),DH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H组(P<0.05)。血液生化指标显示,AH组和DH组的球蛋白、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均显著高于H组(P<0.05)。综上,引入的2个绵羊品种与湖羊杂交,不仅可以提高湖羊屠宰性能及肉用品质,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湖羊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95.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厌氧颗粒污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重点介绍和讨论了FISH技术在厌氧颗粒污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6.
寡核苷酸阵列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化、快速的基因分析手段,已广泛用于基因突变检测、序列测定、基因表达分析、疾病诊断等。本文主要介绍应用该技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三种方法:杂交信号增益法、杂交信号消减法与微测序分析。三种方法各有优势,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将为基因突变检测提供更佳的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997.
用60 Coγ射线 30 0Gy处理湘辐 87 1 2 湘早籼 2 0号F2 代干种子 ,经多代选育 ,育成了优质早籼水稻新品种湘辐 994,该品种产量一般为 690 0~ 72 5 0kg hm2 ,米质优良 ,抗病性较好。 2 0 0 3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98.
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能够顺利获得杂交后代,其正反交核型都为(2n=49),但杂交后代精巢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缓现象,杂交泥鳅自交与回交实验表明,其雄性不可育。为了解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F1雄性不育的原因,实验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系统(CASA)、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二倍体泥鳅(DD)、大鳞副泥鳅(PP)、其正反杂交F1(DP)和(PD) 4种泥鳅精子的形态结构与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激活30 s时,DD和PP的精子运动率分别为76.50%±0.70%和75.17%±8.60%,极显著高于DP (3.65%±1.75%)和PD (2.68%±0.63%),且杂交泥鳅的精子的平均运动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等运动参数也极显著低于DD和PP,说明杂交泥鳅精子的活力极其低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4种泥鳅精巢内细胞进行倍性鉴定,发现DD和PP精巢内大多为1N精子,而DP和PD精巢内除了正常单倍体精子外,还有大量的2N和4N以及少量的8N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相似文献   
999.
海带雄性配子体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西志 《水产学报》2005,29(5):666-669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获得了海带雌、雄配子体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将雄配子体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克隆于pGEM-T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JM109,构建雄配子体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自750个阳性克隆中随机挑选100个进行PCR扩增鉴定,电泳图谱表明插入片段大小在200~1000bp之间。进一步经过Southern斑点杂交筛选后,选取1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有7个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基因序列无明显同源性,初步判断为新的基因序列,3个片段与已知脚基因和Lhcf6基因的同源性分别达到88%和98%。  相似文献   
1000.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生长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性成熟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鱼体肌肉占体重的40%~60%,肌肉生长是生长性状的核心,而myostatin (mstn)基因是肌肉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对成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mstn基因在半滑舌鳎雌、雄鱼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与雌、雄鱼生长差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龄鱼的9个组织中,mstn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不同发育时期的肌肉组织定量结果显示,1龄和2龄雄鱼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而在选取的其他时期,雌、雄鱼之间的表达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stn基因的表达位置在肌纤维边缘,即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位置。本文系统研究了肌肉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mstn在半滑舌鳎雌、雄鱼中的时空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半滑舌鳎雌、雄鱼生长差异的原因及其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